AI世代+跨域传承跨领域交流分享

  • 2025-07-03
  • 李依芸
由电资学院主办之第42场「国立台湾大学跨领域交流会」于114年5月13日(星期二)傍晚下午5时30分博理馆101演讲厅展开活动,此为本校持续促进各研究领域间之交流及加强各学院教师间之互动而积极推动之系列活动。当天包含陈校长、教务、研发等各一级主管及各院院长、教师、秘书等逾百位同仁与会,明贤秀士济济一堂。

本院吴宗霖院长于开场主持并致词感谢校方、各院代表及院同仁踊跃参与。本次交流会精心安排了四个演讲主题,丰富精采的演讲课题除了展现出本院杰出的研究成果外,亦期能增进未来跨领域合作之可能性。
林轩田教授在《由机器学习到当代人工智能》演讲中指出,当代人工智能以「好用就是聪明」为核心,强调实用导向。机器学习则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透过大量资料学习以进行预测与决策,但仍需人类判断互补。例如在台风强度预测中,若缺乏气象专家的参与,模型准确度难以提升,因此需发展「专家交互式进化模型」。林教授认为气象学的巨量资料特性,为机器学习提供理想实验场域,也强调跨领域合作虽具挑战,却能促进创新。最后,他以飞机技术发展为喻,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需技术成熟,也需制度配套,如法规与风险管理,才能建立可信任的智慧应用。最重要的步骤是不断地在控制与评估的流程上进行创新突破,来迎接势不可挡的应用人工智能世代。

杨家骧教授在《IC设计跨领域研究简介》中简介了近年来实验室开发的特定领域处理器芯片,并聚焦生医领域两大主题:癫痫预测芯片与次世代定序资料分析芯片。首先,他介绍「闭回路脑刺激控制系统」作为癫痫控制的新技术,透过植入芯片传感脑波发作征兆,并搭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客制化芯片可达到低能耗与即时预测。其次,次世代定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筛检与遗传疾病诊断,但资料分析过程耗时、已成为整体流程瓶颈。杨教授与合作团队开发全整合型资料分析加速器芯片,可大幅提升运算效率,展现IC设计与生医领域结合的创新潜力与价值。

洪一平教授在《AI:从VR迈向元宇宙的重要助力》演讲中,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推动虚拟实境(VR)迈向元宇宙(Metaverse)的关键力量。他强调,AI不仅强化沉浸式体验,更重塑我们对虚拟世界的认知与参与方式。演讲中,洪教授介绍了多项结合AI与VR的创新作品,如利用AI进行艺术风格转换的《神游富春江》,以及跨足文学、音乐与XR技术的《东方美人:台湾文学音乐XR剧场》。他也分享如《故宫百年+:重建「立体展示资讯站」》、《元宇宙虚拟手术平台之建置》与《微笑共鸣:元宇宙科技艺术作品》等结合AI科技的跨领域实验性项目,不仅提供视觉飨宴,更激发观众对未来互动科技的想像。洪教授指出,AI在内容生成、互动设计、沉浸体验个人化等层面带来重大变革,而在伦理与治理方面也提出挑战。他强调,未来虚拟世界的发展不只是技术演进,更关乎人文价值与社会进展,而AI正逐步成为连结科技与人文的桥樑。

最后的主题《用大型语言模型批改作业经验分享》由李宏毅教授主讲,他分享了开设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论」中,如何运用AI批改超过1000位学生(说明: 2000人是要加签的人数,最后只收1000人)的作业。李教授首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大型语言模型的运作原理,并指出使用 AI 来批改作业的可能性。他也提到,学生们试图设计各种巧妙方式来「误导」AI以获取高分,但是可以有各种反制的方式。这样的应用让现场听众对人工智能在教育场域的潜力有了更多想像,同时也引发深层思考—AI的出现究竟是学习的危机,还是转机?李教授最后指出,人工智能虽能高效执行困难的任务,却无法自主产生「想要学习」的动机,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将是未来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挑战。

在一场精采的知识飨宴后,热络的交流与互动为未来创造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也成为跨领域合作的崭新契机。

照片说明: 本院吴宗霖院长致词
这是一张图片
照片说明: 由林轩田教授、杨家骧教授、洪一平教授及李宏毅教授精彩专题演讲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