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吳宗霖院長於開場主持並致詞感謝校方、各院代表及院同仁踴躍參與。本次交流會精心安排了四個演講主題,豐富精采的演講課題除了展現出本院傑出的研究成果外,亦期能增進未來跨領域合作之可能性。
林軒田教授在《由機器學習到當代人工智慧》演講中指出,當代人工智慧以「好用就是聰明」為核心,強調實用導向。機器學習則是實現人工智慧的主流方法,透過大量資料學習以進行預測與決策,但仍需人類判斷互補。例如在颱風強度預測中,若缺乏氣象專家的參與,模型準確度難以提升,因此需發展「專家互動式進化模型」。林教授認為氣象學的巨量資料特性,為機器學習提供理想實驗場域,也強調跨領域合作雖具挑戰,卻能促進創新。最後,他以飛機技術發展為喻,指出人工智慧的普及不僅需技術成熟,也需制度配套,如法規與風險管理,才能建立可信任的智慧應用。最重要的步驟是不斷地在控制與評估的流程上進行創新突破,來迎接勢不可擋的應用人工智慧世代。
楊家驤教授在《IC設計跨領域研究簡介》中簡介了近年來實驗室開發的特定領域處理器晶片,並聚焦生醫領域兩大主題:癲癇預測晶片與次世代定序資料分析晶片。首先,他介紹「閉迴路腦刺激控制系統」作為癲癇控制的新技術,透過植入晶片感測腦波發作徵兆,並搭配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預測,客製化晶片可達到低能耗與即時預測。其次,次世代定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癌症篩檢與遺傳疾病診斷,但資料分析過程耗時、已成為整體流程瓶頸。楊教授與合作團隊開發全整合型資料分析加速器晶片,可大幅提升運算效率,展現IC設計與生醫領域結合的創新潛力與價值。
洪一平教授在《AI:從VR邁向元宇宙的重要助力》演講中,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如何成為推動虛擬實境(VR)邁向元宇宙(Metaverse)的關鍵力量。他強調,AI不僅強化沉浸式體驗,更重塑我們對虛擬世界的認知與參與方式。演講中,洪教授介紹了多項結合AI與VR的創新作品,如利用AI進行藝術風格轉換的《神遊富春江》,以及跨足文學、音樂與XR技術的《東方美人:臺灣文學音樂XR劇場》。他也分享如《故宮百年+:重建「立體展示資訊站」》、《元宇宙虛擬手術平台之建置》與《微笑共鳴:元宇宙科技藝術作品》等結合AI科技的跨領域實驗性項目,不僅提供視覺饗宴,更激發觀眾對未來互動科技的想像。洪教授指出,AI在內容生成、互動設計、沉浸體驗個人化等層面帶來重大變革,而在倫理與治理方面也提出挑戰。他強調,未來虛擬世界的發展不只是技術演進,更關乎人文價值與社會進展,而AI正逐步成為連結科技與人文的橋樑。
最後的主題《用大型語言模型批改作業經驗分享》由李宏毅教授主講,他分享了開設課程「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中,如何運用AI批改超過1000位學生(說明: 2000人是要加簽的人數,最後只收1000人)的作業。李教授首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大型語言模型的運作原理,並指出使用 AI 來批改作業的可能性。他也提到,學生們試圖設計各種巧妙方式來「誤導」AI以獲取高分,但是可以有各種反制的方式。這樣的應用讓現場聽眾對人工智慧在教育場域的潛力有了更多想像,同時也引發深層思考—AI的出現究竟是學習的危機,還是轉機?李教授最後指出,人工智慧雖能高效執行困難的任務,卻無法自主產生「想要學習」的動機,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將是未來教育中至關重要的挑戰。
在一場精采的知識饗宴後,熱絡的交流與互動為未來創造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也成為跨領域合作的嶄新契機。
照片說明: 本院吳宗霖院長致詞

照片說明: 由林軒田教授、楊家驤教授、洪一平教授及李宏毅教授精彩專題演講
